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多彩非遗让生活更美 ——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综述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温小娟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6-11 18:04:50

6月9日,许昌学院大学生走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牛书培 摄

“我烙的这十二生肖葫芦很受欢迎。”6月9日,在平顶山博物馆里,50岁的关卫义颇为自豪地说。当天,和关卫义一起在现场展示非遗项目的还有10多位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制作的面塑、蛋雕、麦秆画等都得到好评。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物件、老技艺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非遗项目传承遇到了困难。近年来,随着我省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加大投入,实施抢救保护工程

今年5月,我省正式出台《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一举措为非遗传承者打了一针强心剂——关于保护、人才培养、市场运作的内容让他们对于技艺传承更加有信心。

这几年,针对那些淡出市场、正走向消亡的非遗项目,我省采取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样化保护措施,相继实施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等,通过录音、录像等综合性、科技化手段,对一些重大项目和濒危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全面系统地建档、记录、立体化保存。

同时,中央、省财政对非遗保护大力提供专项资助。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刘春晓介绍,我省有10个项目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有7个项目申请到中央建设资金4781万元。“有了资金保障,一些濒临灭绝的项目得到了及时抢救、保护并恢复了生机。”刘春晓说。

创新培养,非遗也可以“高大上”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重要的“活态”载体,然而许多非遗项目却面临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技失的困局。为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并制定传承人培训计划,分批对传承人进行轮训、扶持,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省还创新非遗人才培育方式,与高校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如依托郑州轻工业学院,开展木版年画、剪纸技艺、浚县泥咕咕等高级培训班,融合现代理念,使传统的项目也变得“高大上”起来。

多彩非遗,让生活更美好

为让非遗“活”起来,给人们生活增添色彩,如今,全省各地许多文化场所开设专门的非遗展厅,向社会展示百姓风俗习惯、情感追求、审美情趣等。

此外,以春节、“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举办各具特色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鹤壁浚县古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祭祀老子等展演活动已形成非遗展演品牌效应,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融入了现代生活,增强了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非遗保护的队伍中。

相关新闻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主场活动启动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围绕这一主题,河南省市联动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河南省文物局与平顶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平顶山博物馆启动。

为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启动仪式上倡议成立了河南文物保护志愿者联盟。同时,为推动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河南馆藏文物的利用效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来自全省的70多家博物馆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联盟。此外,还举办了《改革开放40年河南文物事业发展成就展》等特色展览、“传播与传承”文化遗产主题讲座、2017年度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义务文物鉴定咨询、文物法律法规宣传等一系列公益活动。

其中,《改革开放40年河南文物事业发展成就展》分为综述、分述、地市篇三部分,从考古新发现、博物馆事业发展、大遗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不同方面,展示了我省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另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全省各地开展特色主题活动280余项,30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