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申凤梅的艺术生涯

来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来源作者:罗云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10-26 09:56:45

与三位越调名伶的相识

她们是:毛爱莲、金凤楼、张秀卿,这三位都是当时各个戏班里“挑大梁”的名角儿。能唱会做,功夫扎实,各有所长。在艺术上对申凤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毛爱莲,于1930年出生在河南舞阳县杨庄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4岁丧母,7岁被送给毛家做养女,9岁到漯河老街国民舞台由越调第一代女演员杨小凤主办的“文风班”学戏。拜师邢金奎,擅演闺门旦,12岁登台演戏,显露头角。16岁那年由养母领她自创“兴爱剧社”。她演的主要剧目有:《青龙山》《五凤山》《秦香莲》《借粮》《招风树》《火焚绣楼》,在漯河、驻马店、临颍一带颇具盛名。申凤梅是1942年秋到周口演戏与她相识的。申凤梅比毛爱莲大三岁,可毛爱莲演戏又比申风梅早两年。二人都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相识后亲如姐妹,并有幸同台演出《周天榜私访》《贾秀英闹书馆》(毛爱莲演生角周天榜和周金荣,申凤梅演旦角苏桂英和贾秀英)。两条好嗓子又亮又甜,唱响了周口。就在同台合唱中,毛爱莲别具一格的演唱方法:声音不宽而细腻、委婉,唱腔不高而柔美耐听,那浓重的鼻腔音色,有一种醇厚悠长的的韵味,使申凤梅深受启发。在她后来演旦行时,吸收不少毛爱莲的唱腔方法,丰富了旦角行当的唱腔表达能力。后因灾荒严重,二人只得依依惜别。1950年,毛爱莲组建了“红光剧社”,后归许昌专区,改名为“许昌专区越调剧团”。1956年,毛爱莲和申凤梅都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毛爱莲演出《送灯》和《大保国》),都荣获了演员一等奖。到了60年代,毛爱莲、申凤梅各领风骚。已成为越调界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她们一直保持着亲密的交往,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为越调艺术的变革和发展努力探索。

申凤梅与金凤楼相处长达17年之久,生活上相互照顾,艺术上切磋技艺,能者为师赤诚相见,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金凤楼年长申凤梅6岁,自幼学戏基础深厚,生旦不挡,唱做俱佳,舞台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是嘴皮子工夫特别过硬,讲究气口、喷口、吐字、归韵的技巧,再难的唱词,即便是一句30多个字的唱,一张嘴就能顺顺当当转出来,如珍珠落盘,似流泉飞泻,振振有声,字字入耳,堪称一绝。同行们都很佩服,称赞她“螺丝转嘴”。她早年学过南阳大调曲子,能巧妙地把大调曲子的旋律揉进越调唱腔中,丰富了旋律的变化,增强了唱腔的音韵之美。她的表演轻松自如、落落大方。其拿手戏有《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美林拉灵》《过街楼》《李天保吊孝》等。身受观众的欢迎。“假宝贝”的美誉流传开来,为人们乐乐称道。“假宝贝”的意思是说她仅次于越调名伶“大宝贝”张秀卿。申凤梅和金凤楼的初次见面是在1943年秋,临颍县小阁庄开了古会,樊同镇同庆戏班为了对戏成功,特派人请来了金凤楼助阵。二人一见如故,演起戏来搭配合适,申风梅诚心挽留:“你是老大姐,能力比我强,名气比我大,要是能长期留下来在一块演戏那该多好呀。”金凤楼感受到申凤梅待人诚恳,就此留下。申凤梅向金凤楼学会了《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还掌握了运气、发声、偷字、闪板、结构旋律、处理唱腔等技巧。尤其在小生行当的程式动作,风貌气质上更受其影响。1950年,项城县越调剧团到西安演出,新排了一批剧目,在《游西湖》中,金凤楼饰裴生,申凤梅饰慧娘;在《张羽煮海》中,金凤楼饰张羽,申凤梅饰琼莲;在《陈妙常》中,金风楼饰潘必正,申凤梅饰陈妙常;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金凤楼饰梁山伯,申凤梅饰祝英台,其中“十八里相送”一场,运用曲剧唱腔穿插其间,别有风味。一个是俊逸儒雅,一个是端庄多情,配合默契,珠联壁合,相得益彰。1960年,申凤梅调离项城到开封专区越调剧团。二人虽然分开,但申凤梅从没忘记金凤楼所传授的技艺,以及在舞台上的愉快合作。乃至到了晚年还常常提起金凤楼过人的艺术才华和活生生的舞台形象。

申凤梅自出科到了江湖班后,就不断听艺人们传说赫赫有名的“大宝贝”张秀卿,高高的身材,长长的黑发,一对顾盼有神的秀目镶嵌在鹅蛋型的脸庞上格外招认喜欢。人不但长得好看,而且艺术精到,演技高超,在舞台上处处有戏,魅力独具,观众无不为之倾倒。 申凤梅总想早日见到这位倍受推崇的人物,还盼望拜她为师,得到具体的指正。

张秀卿是河南省西平县五沟营村人,1919年出生,幼年随父母流落到舞阳县城。因家境贫寒,七岁时被送到城关仪封戏班学艺,拜越调名艺人尚云亭为师。在严师的悉心培育下,9岁登台演戏,11岁演《小二姐做梦》的小二姐,稚嫩清丽的童声、乖巧逗人的表演,引起了观众的怜爱,亲昵的称她“小宝贝”。15岁即通闺门、青衣、小生、须生多种行当,声名日盛,成为戏班里的领衔主演。她学戏甚丰,传统根基雄厚。长期的舞台实践,把她锻炼成了一位适应能力、驾御能力、创造能力很强的全能人才。她从不满足现状、墨守成规、受越调的传统所局限。为求其发展,打破门户之见,放宽视野,广征博采,取长补短,大胆吸收借鉴,变革创新。她很注重观摩各个剧种名家们的演出,从中领略体察名家们的舞台艺术风采。把京剧的表演身段、武打技巧、锣鼓经引进越调舞台上。她备有留声机,经常欣赏名家们的唱片,进行对比,研究声腔技巧。又把湖北汉剧、南阳梆子、大调曲子、河南坠子、陕西秦腔、山东吕剧、山西晋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旋律、板式结构、演唱方法加以变化融入越调的声腔之中,开阔了越调艺术的广阔天地。她曾展转演出于漯河、襄县、周口、驻马店、汉口、开封、郑州等地。在当时的省府开封她被观众誉为“盖河南”。她已是众望所归的越调名角之首。

解放前,二人各自忙于演出,没有机会相遇。50年代初期,在次座谈会上,她二人有幸见了面。当申凤梅真正见到她敬慕已久、既是老师又是老大姐的张秀卿时,激动不已,紧紧拥抱在一起。二人彻夜长谈:谈学习、谈艺术、谈越调、谈未来。谈得那么入神,那么开心,那么情投意合。张秀卿平时爱学文化,读了不少的书,说起话来条理分明很有见地。她认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的越调,是从民间发展起来流传之今的,继承传统保持越调大意书的特色很重要。如果不再发展提高,就不太现实了。你看豫剧五大名旦,哪一位不都是自成一派?陈素珍的水袖功、辫子功、靠把功不都是学京剧的吗?常香玉敢于把豫东调、豫西调结合在一起,不正是改变传统唱法所做的发展吗?那我们越调可不能停止不前啊。你年轻、嗓子又好,要闯出一条路来。”这次长谈使申凤梅明白了许多道理,很受鼓舞。在后来的各种场合相逢,只要申凤梅碰到机会,就提出表演和唱腔方面的问题向张秀卿请教。张秀卿总是尽自己所知,耐心回答。

早在30年代,张秀卿就演过《天水关》中的诸葛亮,曾红极一时。申风梅想跟张秀卿学演此剧,未能实现。到了1956 年,申凤梅排演了此剧,并改名为《收姜维》,在没有进省城参加汇演之前,先到商丘演出。申凤梅特意请张秀卿看戏并征求意见,张秀卿首先肯定了改编的剧本,增添了人物,增加了内容,较之原剧本合乎情理了。还谈了自己演诸葛亮的心得体会,她说:“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老百姓心目中的贤相,天水关一战的失利,对老年诸葛亮思想上的压力很大,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意收服姜维的。要演出人物的沉稳、苍劲、非凡的气度。”边说边做,从走台步、捋髯口、执鹅毛扇的一招一式,到念白的语气,行腔、甩腔的处理, 一字一句,认真示范。申凤梅不但学到了外部动作,还深刻地领悟到:创造人物不能停留在象不象上,关键是看真不真。她们一起到省里参加汇演,同住一个房间,接触得更多,交谈得更广。申凤梅除主演了《收姜维》外,还同张秀卿合作演出了《哭殿》。张秀卿演唐王李世民,申凤梅演长孙皇后,博得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哭殿》是张秀卿最为成功的代表作,从剧本的改编到导演的舞台处理她都参与其中。她扮演的唐王李世民仪表堂堂,感情充沛,举止潇洒,一派君王家的风范。整个表演不是程式的套用和技巧的展示,而是灌注着对人物深刻理解性格化的追求。抖袖、提蟒、弹髯,情绪的一怒一笑,眼神的一看一觑,不做作不浮流,准确洗练恰到好处,时时在表演中流动着节奏,总是给人以和谐之美感。她的唱,是以情制胜,寄情于声,在规范中求自由,旋律中求变化,清新脱俗。如李世民劝詹妃娘娘的唱:“秦驸马带人马杀到殿上,那时节梓童你有什么主张?你去抵挡?你保为王?,梓童你仔细地想想!”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是质问,是劝慰、是警示、是威胁。尽在其中。唱完之后又用肩膀触动一下詹妃,更见夫妻之情和之意。待到劝银屏公主向詹妃娘娘敬酒哀告时“她在大你在小哎-这又有何妨!”唱中加“哎”,自然、现成,充满了长者对女儿训斥、开导、劝诱的亲切之情。这些唱不但技巧娴熟、水到渠成,而且达情喻理传达出人物的心声,掩才智于平易,现威仪于情理,出神入化,很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当时,田汉主席看张秀卿的演出后称赞道:“这样老道飘逸的出场亮相,青年演员就得学十年,可称得起河南的周信芳。”合演《哭殿》给申凤梅印象深刻,而1959年在郑州,有同台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演出《收姜维》,更是难以忘怀。张秀卿扮演剧中的马遵,为扮演诸葛亮的申凤梅当配角,戏虽不多,却把嫉妒贤能的太守马遵刻画得阴险狠毒,入木三分。这种认真做戏、甘当配角、甘为人梯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发扬。

申凤梅自与张秀卿相识后,观看过她不少的戏。如在《铡美案》中扮演三个不同行当、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物秦香莲、王延龄、包拯。而且是前演王延龄,后演包拯。与众不同的是,演出了秦香莲的善良、淳朴、贤淑的性格特征,其“斗争精神”是被陈世美逼出来的。演出了王延龄的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大巧若拙、幽默风趣、潇洒自如,而又不失丞相身份。一般女演员演包拯,容易摆架势,拿腔捏调,虚张声势,一味表现不畏强权的刚正不阿,而她演出了包拯的柔韧性和人情味。真是各得其所,各领其神。如《烈火扬州》场面恢宏,气氛浓烈。戏中的爱国将领李庭芝,用一般的须生应工难以奏效,张秀卿却创造性地把须生的表演融入武生行当那种刚健、挺拔、英武的风韵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誓与扬州共存亡的爱国英雄形象。张秀卿表现现代生活的戏也是相当出色的。由于她生活阅历丰富,平时又善于观察积累人物形象,经过她的选择和提炼,出现在舞台上的人物比较真实可信。如她在《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中演赵母,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剧中赵母对女儿赵淑华不听告戒,执意和志愿军赵永刚相爱,认为丢人现眼、伤风败俗。正在生气的赵母迎头碰上为永刚担水而回的赵淑华,怒不可遏,拿起扫炕的笤帚要打淑华,扬了儿扬欲打不忍,两眼噙泪却向炕上狠狠打了几下,而后跌坐在炕上哭了起来。这一组动作,鲜活生动地体现了赵母对女儿又气又疼、又恨又爱的慈母情怀。著名编导杨兰春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把张秀卿请到河南省豫剧三团介绍了创作角色的经验。

通过看戏,申凤梅进一步学到了张秀卿规范严谨、挥洒自如、沉稳大气的台风,和演人演心,演心演情的表演方法,以及对越调艺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最让申凤梅痛心和惋惜的是,正为越调艺术发展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张秀卿,因病于1960年去世,终年才41岁。张秀卿的去世,给越调艺术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也使申凤梅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大姐。

公共文化